编者按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副主任李军教授为人平易坦诚、风趣幽默,且在动静脉内瘘术上具有高超技艺。起初他的名字因此在血透病友、医学生等圈子里颇为知名,后来广为传播,愈发响亮,渐渐有了「瘘王」之称。古龙曾说过,一个人的名字会起错,外号却是绝不会错的。本期「仁医匠心」便为读者讲述「瘘王」李军其人轶事。
「『肉丸』,可找到您了,我这个还能做吗?」几年前的一天,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诊室里,一位中年男子在李军教授面前坐下,挽起衣袖露出肿胀的手臂。
「什么肉丸?」李军教授微倾身子,伸手帮他卷着衣袖,诧异地问道。
「rou—wan—,他们都说你是 rou—wan—」男子把声音拉高、拖长。从口音听,像是永州人,但李军教授还是没有听明白,自己怎么就成了「肉丸」。
见他一脸疑惑,男子索性拿过李教授手中的笔,在病历本上一笔一画地写下「瘘王」两个字……
那天之后,「瘘王」「造瘘大王」的称呼便流传开来。但李军教授觉得,王不王不重要,重要的是帮病人解决问题,尤其是那些别人「不愿、不能、不敢」接的复杂问题。
内科医生恋上「小手术」,钟情 22 年痴心不改
「瘘就像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一旦瘘管不畅或闭塞,透析质量就会受到影响。」谈起自己的专业,李军教授职业自豪感溢于言表。
血液透析技术,是将肾衰竭病人的血液引到透析机里,滤出有害物质和多余的水分后,再输回体内的过程。为了使血流量达到透析要求,医生们通常将病人上肢动脉和皮下表浅静脉「接通」,借助动脉的压力,使静脉动脉化,提高血液流速,便于穿刺,这就是「动静脉内瘘」。
「造瘘是体表手术,也是很多人眼里的『小手术』,其实含金量很高。就像一颗小螺钉,看上去不起眼,但好的可以上飞船、游太空;做得不好,装在拖拉机上都会掉下来。」李军教授是湖南省第一位肾脏病学博士,当初的「高材生」之所以选择别人眼里的「小手术」作为主攻方向,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职业启蒙老师——湘雅名医、肾脏病学专家刘伏友教授的指引。
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国内外绝大部分医院,血液透析病人的动静脉瘘都是由外科医生完成,而刘伏友教授开创性地从外科医生手里,把造瘘学起来、接过来,并传下来。
「很大胆、很有前瞻性,省去了会诊、甚至转科的繁琐,与动静脉瘘打交道最多的是我们肾内科,这样更利于术前术后的评估、维护、跟踪和改进。」李军教授读博士时便跟着刘伏友教授学做内瘘手术。
「最初是兴趣,自己比较喜欢操作,后来发现这个能够帮病人解决问题,所以职业认同和自豪感越来越强。」1994 年至今 22 年,从标准内瘘、高位内瘘到各种血管狭窄、闭塞的处理,从一周几台到几十台,李军也从刚入临床的年轻医生,变成了如今的主任医师、教授、肾内科副主任,从学生变成了老师,成为很多人眼中的「瘘王」,但为病人解决问题的信念从未改变,也支持着他,不断钻研守卫着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
10000 次延伸「生命线」,做人之所不愿不敢不能
「专业造瘘 22 年」,李军教授作了粗略统计,自己所完成的动静脉瘘手术,不下 10000 例。这个数字在省内同行中遥遥领先,与国内同行相比,也排在前列。
「每台手术都要当做『第一台』认真对待。把动脉血接到静脉里,血管从 2 mm 的撑到 6 mm,血管又十分脆弱,这其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李军教授认为,一个好的内瘘医生,要对术前评估设计、术中操作要点、术后狭窄解除有精准的掌控。
在术前评估设计及术式选择上,李军教授师承刘伏友教授的端侧缝合术式,并将其不断改进,如今医院肾内科 95% 以上的病人都能采用这一手术,也成为首选的手术方法。
在血管缝合方法上,他独创单针连续外翻缝合法。「原来的先固定两点、再分两个半圆缝,现在是固定一个点、然后绕着血管缝一圈再回到固定点,原来要打 20 个节,现在只要打 7 个节。」
这样不仅节省了术中操作时间,而且缝合质量更高,减少了渗血、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他还致力研究内瘘吻合口近心端多发狭窄的综合防治,使得一些复杂、高难的手术能够得以完成,这一整套方法被学生们形象地称为「李氏内瘘法」,不仅使内瘘寿命从原来的三四年延长至五年多,而且易操作易推广。
随着技术的精进,速度的提升似乎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李军教授回忆,从两个半小时缩短到 1 个小时,用了 10 年;从 1 个小时,缩短到半小时,又花了三四年;而现在一般是二十几分钟就能完成。
「血流量好,穿刺方便,并发症少,使用寿命长,手术时间短」同行、患者都这样评价李军教授的「作品」。在病房的走廊上近 2 米高的两个架子上满满的全是病友们送来的锦旗。
「这个是复杂高位瘘病人送的,这个是巨大肿胀手病人送的,这位在外地做了七八个小时没做好,在我这里半小时做好,当患者用手感觉到瘘管处的震颤和杂音后,眼泪都流下来了。」说起这些,李教授如数家珍,脸上笑容绽放、幸福洋溢。
比起这些锦旗,有一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目前湘雅二医院肾内科而动静脉内瘘病人的手术量,居全省前列,所做的动静脉内瘘平均使用寿命在 5 年左右,远高于国内外平均水平,在医院血透病人的长期通路中,使用自体内瘘的占 94% 以上,超过了长期占据世界首位的日本。
「两个半小时」到「二十几分钟」,手术速度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 王建新/摄
不允许对病人不好,千错万错先找自己的错
「大家都叫他『瘘王』,没想到他没一点架子。」李女士的父亲 91 岁了,求医无门之际,微信病友推荐了李军教授,本以为大专家难得找,没想到,在这里很快就安排了手术。
和蔼可亲、幽默风趣是很多病人对李军教授的印象,也是对他所在病房的医生、护士、学生乃至保安、物业工人的印象。同事们都知道李军教授「不允许对病人不好」,因为他总说,医患之间,贵在换位思考、贵在风险共担。
两年前,有一位长期血透病人,血管肿胀得差不多半个手臂大,剧痛无比,而病人身体条件差,在外院就诊时,准备行介入手术,家属听说了要数万元的手术费,直接打了退堂鼓。李军教授会诊后,发现可以尝试血管结扎,但是风险极大,患者心血管状况较差,还装有起搏器,一旦手术失败,肾内科手术室里的抢救设备不像手术室那样全,也没有专业的麻醉医生保障。
「病人家里很穷,总共就带了 5000 块钱,如果不做的话,病人就直接回去了,一方面他要忍受无比的疼痛,另一方面随时有生命危险。」李教授把风险充分告知家属,并表示自己愿意同他们一起来承担风险,家属表示理解。几天后,转到肾内病房,手术有惊无险,出院结算,只花了不到 1000 元,家属千恩万谢。
在湘雅二医院肾内科,「一床难求」几乎是常态,候床难免增加病人的负担,为此,2013 年底开始,在李军教授的倡导下,肾内科开始实行日间病房,动静脉造瘘的病人,从之前住院三四天,到控制在 24 小时以内,费用也从以前的 2000 元,降到了平均 1300 元,病人的负担降低了,床位周转率提高了,病人候床时间大为缩短。
为了使基层百姓在家门口能把手术做好,李军教授这些年为全国及省内各县市培养了 400 多位内瘘医生,他对学生放手不放眼,所以成长很快,但他规定,凡是第一次手术失败的病人,第二次必须由他来做,因为「这是对病人负责。」
「有病人曾跟我讲,『你肯亲自为我做手术,我就是死了也是幸福的病人』。我为病人做那么点小事,能够让病人感到幸福,死而无憾,就觉得自己责任很重大。」李军教授觉得,做医生很幸福,所以,应该更多地回报病人、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