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间质组织学损害严重性能预测糖尿病肾病预后

2016-05-23 10:25 来源:丁香园 作者:inoru
字体大小
- | +

有研究提出在预测肾脏病预后方面,肾小管间质的损伤比肾小球及血管的损伤更为重要。某些肾小管损伤标记物可以预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预后,尿 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及 β2 微球蛋白作为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经典生物学标记物,同肾小管间质损伤相关的密切程度如何仍不明确。

近期来自日本东京的 Koki Mise 等比较了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尿液生物学标记物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在预测肾脏预后方面的价值。研究发表在 2016 年 1 月的 CJASN 杂志上。

此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于1985 年至 2011 年间 210 位经肾活检证实为 DN 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满足下列条件的149 位患者:行肾活检时有尿 NAG 酶及尿 β2 微球蛋白数据,并且基线 eGFR ≥ 10 ml/分钟/1.73m2,较长时间随访。

观察这些患者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intersititial fibrosis and tubular atrophy,IF/TA)同尿 NAG 酶及 β2 微球蛋白的关联,并且对比这些指标在预测 2 型糖尿病肾病肾脏预后方面的价值,结局指标为 eGFR 较基线下降 ≥ 50%,或者至终末期肾病(ESRD)开始透析治疗。

入选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 2.3 年,随访期间无患者接受肾移植,94 位出现终点事件。平均 eGFR 为 46.3±23.2 ml/分钟/1.73m2,132 位患者(89%)有明显蛋白尿。

COX 风险比例分析显示,在目前已知的促疾病进展的因素如基线尿蛋白及 eGFR调整后,尿NAG 酶和 β2 微球蛋白同结局事件的关系减弱。相反,IFTA 评分在同样的调整后,仍然同结局事件明显相关;另外,如将 IF/TA 评分加入已知进展因素的模型,那么久可以增加对肾脏结局的预测能力。

尿 NAG 酶和 β2 微球蛋白同肾小管间质损伤严重程度明显相关,但上述尿液生物学标记物和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组织病理学检测,两者对肾脏预后的预测能力却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尿生物学标记物有限的精确性所致,其水平可能受到例如铁、尿 PH 值和并发症等潜在因素影响。

因此,肾小管损伤标记物并不能在目前已知的促 DN 进展因素的基础上,为肾脏预后提供额外预测价值,而反映小管间质组织学损害严重程度的 IF/TA 评分,却能独立于已知促疾病进展因素之外,预测肾脏预后。此研究提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肾活检中小管间质损伤等病理表现,即使诊断为典型的糖尿病肾病,也应该由肾脏病理学家进行 IF/TA 评分,从而更好预测肾脏预后。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于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