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肾脏生理年会暨HIF国际高端论坛在南京举行

2017-06-22 11:09 来源:丁香园 作者:丁香园
字体大小
- | +

由中国生理学会肾脏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协办的中国生理学会肾脏生理学分会2017学术年会暨低氧诱导因子新理论与临床国际高端论坛2017 年 6 月 16 日~18日在南京紫金山庄隆重召开。国内外400余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前来参会。

本次会议以聚焦国际前沿,促进肾脏生理与临床研究融合为主题,汇聚国内外众多著名专家学者,其中包括:中华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余学清教授、中华肾脏病学会前任主任委员林善锬教授、美国Vanderbilt大学Volker H. Haase教授、英国剑桥大学Patrick Maxwell教授、伦敦帝国理工大学Damien Ashby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蓝辉耀教授、香港大学Sydney Tang教授、Brown大学庄守刚教授等。肾脏病领域国家“***”专家刘友华、杨天新、阮雄中等教授前来讲学。本次大会主席、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兼肾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管又飞教授致欢迎词。大会重点围绕肾性贫血及低氧诱导因子(HIF)、肾脏水盐代谢调控机制、肾脏纤维化新机制及治疗、肾脏病临床诊疗等四个肾脏病基础与临床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紧张热烈地交流和讨论。

91.png
大会开幕式现场

92.png 
管又飞教授致开幕词

93.png
林善锬教授讲话

肾性贫血及低氧诱导因子(HIF)

肾性贫血是终末期肾脏病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肾衰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当前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为主的治疗方案面临诸多挑战,而以HIF为靶点的新型药物有望为肾性贫血患者带来新的曙光。此次高峰论坛聚焦“肾性贫血与HIF”这一主题,邀请国内外多位著名肾脏病学专家就这一方面进展进行了全面介绍。余学清教授结合临床研究数据向大家介绍了中国肾性贫血的治疗现状和重要性,指出肾性贫血是CKD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在 CKD 患者早期就可能出现,需要早期重视并予以纠正,以使 CKD 患者得到更多获益。中国透析预后与实践模式研究(China DOPPS)表明,我国当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尽管EPO治疗剂量较高,但血红蛋白达标率仍不满意:三大一线城市仍有较高比例的患者血红蛋白在10 g/dL 以下(广州为 43%,上海为 41%,北京为 26%)。针对这一困境,郝传明教授提出既往认为EPO减少是肾性贫血最重要的致病原因,然而近年研究则对这一传统观念发起了挑战,特别是肾性贫血分子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认识到HIF及其相关通路在肾性贫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国际HIF研究权威、剑桥大学临床学院院长Maxwell 教授从HIF的基础生物学出发,介绍了其参与EPO 生成、血管生成、能量代谢等多种生理机能调控的机制,特别是HIF在细胞适应缺氧中具有上调EPO转录、降低铁调素水平,从而刺激红细胞生成及调节铁代谢的功能。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大学Ashby教授以铁转运中的核心蛋白—铁调素(hepcidin)为重点,阐述了HIF——EPO——hepcidin三者间的动态关系,指出hepcidin过多或EPO缺乏都能导致肾性贫血,提示我们系统性HIF激活可能以“双管齐下”的方式有效改善肾性贫血。Vanderbilt大学Haase教授则以近年来开展的动物实验结果为依据,翔实阐明了脯氨酸羟化酶(PHD)抑制剂可以通过可逆地抑制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酶(HIF-PH),减少HIF降解、稳定 HIF-α,从而上调EPO、 EPO 受体以及铁吸收、铁转运相关蛋白编码基因,最终发挥抗肾性贫血及肾脏保护作用。陈楠教授重点介绍了PHD抑制剂的第一代代表性药物罗沙司他(FG-4592)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试验进展。国内外已完成 II 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罗沙司他可以同时抑制三种HIF-PHD,治疗肾性贫血的应答率达 90%,并且未见治疗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研究已证实,在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以及非透析CKD患者中,FG-4592都有良好的耐受性,可以维持血红蛋白浓度在靶目标范围内,对铁代谢也有一定的作用。FG-4592可以增加总铁结合力,降低血清铁蛋白水平,并且可以降低铁调素的浓度。此外,FG-4592对红细胞生成的作用不受炎症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国已经完成FG-4592III期临床研究的入组和观察。

 94.png
余学清教授做报告

95.png
郝传明教授做报告

96.png
Maxwell教授做报告

97.png
Haase教授作报告

98.png
Ashby教授作报告

99.png
陈楠教授做报告

肾脏水盐代谢调控机制新进展

肾脏水盐代谢调控机制是肾脏生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尿崩症等都与肾脏水盐代谢紊乱有关。管又飞教授多年来围绕代谢性核受体在肾脏相关病变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发现核受体PPAR、 LXR及FXR在肾脏的表达对肾脏水盐转运具有中的影响,特别是 LXR可能通过上调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影响肾脏水重吸收。AQP家族成员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不仅限于肾脏等与体液分泌和吸收密切相关的器官组织,在一些与体液转运无明显关系的组织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等处也有表达。杨宝学教授介绍了AQP相关最新进展,指出其除了参与尿浓缩、腺体的液体分泌外,在神经元兴奋、细胞迁移等生理过程中亦有重要作用,并可能成为治疗尿崩症、多囊肾病、脑水肿、青光眼、肿瘤等多种疾病等药物靶点。众所周知,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肾脏水盐代谢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杨天新教授近年研究表明,肾脏局部RAS组分之一——可溶性肾素原受体(PPRs)参与局部肾素反应、肾脏水盐代谢及血压调控。PPRs与Frizzled-8相互作用激活β-catenin通路,从而同时控制上皮Na通道EnaC及水通道AQP2的转录,该受体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的新型治疗靶点。

肾脏纤维化新机制及治疗进展

肾脏纤维化新机制是本次大会的另一重要议题,多位本领域知名专家就肾脏纤维化的核心病理生理改变——肌成纤维细胞形成、细胞外基质分泌过多及肾脏固有细胞损伤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了精彩的学术汇报。关于细胞外基质分泌增多的罪魁祸首——肌成纤维细胞的来源问题一直肾脏纤维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近年的研究催生了许多新机制及新理论,其中蓝辉耀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巨噬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MMT)的概念。本次大会蓝教授系统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多年来围绕“巨噬细胞在MMT促进纤维化中的重要性”这一核心问题开展的众多原创性工作,包括肌成纤维细胞中巨噬细胞来源比例、MMT分子机制及抑制Smad3是否能阻断MMT等。另一方面,既往对于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胶原蛋白等骨架蛋白,美国匹兹堡大学刘友华教授介绍了一种可溶性细胞外基质蛋白——Tenascin–C可通过制造逆wnt配体浓度梯度加重肾脏纤维化,表明细胞外基质分泌过多不仅是炎症反应的“果”,其本身亦是纤维化的“因”。最后,东南大学刘必成教授则以肾小管上皮细胞(TEC)为切入点,结合国际国内最新研究成果及本实验室在TEC炎性体激活、exosome介导细胞间对话促进肾脏损伤的一系列工作,介绍了小管细胞损伤在慢性肾脏病进展中的核心作用。此外,近年来有关急性肾损伤(AKI)导致肾脏纤维化性修复在CKD进展中的作用也引起了大家关注。杨莉教授总结了有关AKI 后组织修复调控的三个重要因素—肾小管上皮、微血管内皮、炎症细胞参与AKI慢性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呼吁进一步对AKI 后免疫炎症调控网络进行研究,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为有效的干预靶点。

 100.png
刘友华教授作大会报告

101.png
蓝辉耀教授作大会报告

102.png
刘必成教授作大会报告

肾脏病临床诊疗新进展

本次大会也邀请到国内著名肾脏病专家讲授肾脏病临床诊治的最新进展。北京大学赵明辉教授在大会报告中总结了北大第一医院在急进性肾炎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强调血浆置换可能对多种类型新月体肾炎有效,而抑制补体活化可能成为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的潜在治疗方法。浙江大学陈江华教授凝练出肾移植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即如何预警、如何早期处理及如何无创诊断,并结合浙大附一院肾脏科四十年五千例肾脏移植的经验,提出了包括急性排斥预警技术、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技术及新型影像技术进行无创诊断等众多先进技术在内的解决方案,为上述问题的最终解决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03.png
赵明辉教授

104.png
陈江华教授

除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外,本次会议还设立青年论坛及壁报交流,来自多家单位的青年学者分别用中、英文进行学术报告,并与点评专家进行热烈互动,形成会议一个崭新的亮点。

105.png 
大会剪影

106.png
Maxwell教授向大会报告专家提问

107.png
学员认真听讲

编辑: 刘敏EMKT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