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不良预后新指标:IgM和C3沉积

2016-10-10 08:25 来源:丁香园 作者:kidney1234567
字体大小
- | +

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症(FSGS)是导致成人终末期肾病(ESRD)的常见病因之一。虽然在原发性 FSGS 中,免疫球蛋白 M(IgM)在硬化的肾小球内沉积很常见,有时候还伴随着补体 C3 的沉积,但其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作用还不清楚,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预后如何也还没有仔细地研究过。

为了研究 IgM 和 C3 在原发性 FSGS 患者的肾小球内沉积的临床和病理意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科的赵明辉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文章发表于 2016 年 9 月的 CJASN 杂志上。

赵教授团队回顾性地纳入 2004 年~2014 年这 10 年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科经肾活检证实的 106 例原发性 FSGS 患者进行研究(包括 47 例 NOS 型,38 例顶端型、21 例细胞型)。使用根据中国人群校正的 MDRD 公式计算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治疗方案均为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环孢素 A 和他克莫司)。将伴有 IgM/C3 沉积的患者和不伴有 IgM/C3 沉积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预后进行比较。

研究发现有 58 例(54.7%)患者表现为 IgM 肾小球内沉积于硬化的节段。仅仅只在伴 IgM 沉积的患者中发现有 C3 和 C1q 沉积。

伴 IgM 肾小球内沉积的患者更年轻,血清 IgM 水平更高,肾活检时的 eGFR 水平也更高。伴 C3 沉积的患者中肾小球硬化性损害的比例显著更高。

虽然在长达 58.9 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里,两组患者接受了差不多相似的免疫抑制治疗,但是 IgM 伴随 C3 双沉积的患者中表现为难治性病例(对激素治疗无反应或激素依赖)的比例高于单单 IgM 沉积或不伴 IgM 沉积的患者。

多因素分析明确了 IgM 伴随 C3 的双沉积是难治性患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当患者的血清肌酐水平升高> 基线水平的 30% 并且>1.5 mg/dl 时,98 名患者中有 19 名发生了肾功能不全。伴有 IgM 和 C3 的双沉积被确定为是肾功能不全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

该研究发现伴有 IgM 和 C3 双沉积的原发性 FSGS 患者显示出对治疗的应答率不佳,并且肾脏结局较差。这就提示 IgM 和 C3 沉积可能通过激活补体参与了疾病的进展。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于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